樂觀豁達 內心和諧

4045閱  縮放:

心理和諧是心理成分以及直接影響心理的各要素之間在總體意義上的協調統一、相對穩定的關系。人的心理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心理和諧的內涵,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中多有折射。限于篇幅,本文僅就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求對當代人的心理修養有所啟迪。

樂觀豁達的積極心態

讀《論語》,我們不難發現,孔子極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掘使人內心和諧和快樂的資源,并盡享其中。他講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學習知識在過去和當代許多人眼里常被視為苦差事;迎來送往也常使人感到麻煩;做事不被人理解更讓人氣憤,然而在這人生最平常的三件事上,孔子能夠做到“悅”、“樂”和“不慍”,尤其在不被人理解的情況下,做到坦然相對,這實在是一種大氣和豁達。更為可貴的是,孔子將這種樂觀處事的心態進一步具體到飲食、睡眠一類生活細節上:“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述而第七》不妨想象:吃粗食,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多寒酸的情境!但孔子能夠樂在其中,對于發不義之財而榮華富貴,他則視若浮云而不屑一顧。

孔子甚至將有否積極心態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志。他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很有道理:君子者,待人以誠,與人為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計較個人得失,當然心胸坦蕩,積極樂觀;小人者,奸佞虛偽,精于算計,斤斤計較,自我中心,過于注重個人名利,當然鼠目寸光,消極悲觀。由此可見,真正的君子往往具有陽光心態。孔子身體力行把君子之舉落到了實處。例如,《論語》記載,孔子想要到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說那個地方太簡陋了,怎么住呢?孔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可見具備君子之樂觀心態的人能夠主動適應環境,做到隨遇而安。

孔子的人生道路坎坷,懷才不遇,甚至有時面臨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尷尬。但他屢經挫折,愈挫愈奮,以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心境直面命運,從而實現了其獨特的人生價值。

知、情、意統一的內心和諧

《論語》中盡管沒有內心和諧的字眼,但諸多表述都涉及內心和諧的內容,從中可發掘不少有價值的思想。

孔子強調心理各成分上的統一協調并將之作為君子的必備素質。他認為,仁德(仁)和聰明(知)是統一的、相得益彰的關系。他所講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茍志于仁矣,無惡也”《里仁第四》,“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均表達了這一思想。孔子對“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即狂放卻不正直,無知而不老實)的人頗不以為然,簡直不相信還有這樣的人。嘆曰:“吾不知之矣。”《泰伯第八》當司馬牛問孔子什么是君子時,孔子答曰:“君子不憂不懼。”而之所以可以做到“不憂不懼”,是因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人的內心和諧需要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孔子的智慧有助于我們在這方面思考。首先,修身養性是內心和諧的主觀條件。對此,孔子的論述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1)強調自省。孔子主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里仁第四》。

(2)強調自律。孔子主張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正所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衛靈公第十五》;“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強調誠信。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第二》

(4)強調理性思維。孔子主張必須杜絕四種毛病,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

關于心理和諧的外在條件,我們也可以從孔子的言論中得到有價值的線索:首先,孔子強調學習是達到內心和諧之君子的重要條件:“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第十七》其次,孔子看到經濟上的貧富對人的心理和諧的影響。他用“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這樣短短十個字深刻地揭示了這個道理。這一思想對于培養和諧心理價值重大。

孔子關于心理和諧的思想,實際上是儒家一貫追求的中庸平和之境界在心理上的體現。孔子強調將這種在心理上追求中庸的和諧狀態作為君子必備的素質之一,并強調為獲得這樣的素質要不斷自省、自律、誠信、理性、學習等。這樣的思想對當代人仍不失啟迪意義。

文:李嘉林

一個擁有正能量的人,必定是一個有福氣的人!
詳細
脾胃病命理特征與易醫防治
詳細
健康養生七要素
詳細
立秋時節養生寶典
詳細
谷雨節氣話養生
詳細
大暑時節話養生
詳細
人善人欺天不欺
詳細
心臟病與腦血管病命理特征與易醫防治
詳細
三伏天如何健康養生
詳細
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
詳細